小白乡党委副书记 杨兆晶
2019年,小白乡万亩红枣园区以乡村振兴产业兴旺为切入点,以晋中市示范廊带建设为契机,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通过拓宽园区道路4.6公里、新建展览厅3000平方米、修建园区观景平台使红枣产业园区整体面貌发生了巨变。
一、红枣园区发展现状
小白乡农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经过多年发展,逐步形成了以红枣、苗木两大产业为主导,设施农业、畜牧养殖为补充的农业产业化格局。
小白乡红枣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全乡红枣总种植面积已达2.2万亩,枣树种植量达到200余万株,以沙子地村、东崖村为中心,覆盖周边9个行政村,从业人员达4000余人,红枣专业合作社45家,红枣加工企业7家。2019年,全乡红枣总产量1600万公斤,总收入约1.1亿元。小白红枣园区历经30多年发展,已经朝着初具规模化、精品化方向发展,但是对于进一步引深乡村振兴、做实产业兴旺,仍面临不少困难和矛盾。
二、红枣园区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水利设施薄弱,园区增产提质困难。红枣园区地理位置属丘陵地区,规避了农业生产缺水的局限性,但随着红枣产业增产提质的需要,灌溉设施不完善、分布不均衡成为限制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枣花期和果实膨大期土壤水分亏缺对新梢生长有抑制作用,水分亏缺对果实品质有直接影响。当前,在枣树灌溉期,园区储水量仅能满足半数左右的枣树浇灌,未能及时浇灌的枣树面临红枣个头小、数量少、品质与口感均受影响的困难,成为红枣产业增产提质的绊脚石。
(二)红枣品质参差不齐,园区品牌创建掣肘。随着红枣产业的发展壮大,以沙子地村“兴谷枣业”为代表的红枣加工企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公司通过“四统一”的管理模式(即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农资供应,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产品销售)和生产全过程质量监控,带动全乡9个行政村红枣产业大力发展。但由于种植管理技术水平不平衡,仍存在红枣品质参差不齐,存在品牌杂乱现象,难以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区域公共品牌打包销售,致使枣民投入成本高,利润低,极大地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同时,枣农虽能精细化管理,但红枣种植有机化、绿色化投入不足,精品化产出,高端化销售还有待进一步强化引导。
(三)产业发展局限,文旅深度融合不足。目前,红枣园区已具备较好的资源发展优势,红枣采摘以散户式零星兴起,但依托乡域内丰厚的历史人文和生态林业资源,还未能实现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乡村干部包括村民的文旅融合发展意识仍有待加强,相关政策宣传、激励引导措施较为缺乏,文旅经营者、从业者稀缺,农民响应度不高,推广宣传不积极,服务体系不完善,前来参观旅游采摘的人次和民间资本注入也因此受限。
三、推动红枣产业提档升级的建议
为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将红枣产业推向新的发展高度,我们致力于把红枣产业做成红枣文化,打造“红枣特色小镇”,发展“文旅+产业”的新模式。
(一)高标准推进园区现代化建设。目前,水利设施紧缺落后已成为制约红枣园区高产出高效益发展的瓶颈。面对红枣当前发展局面,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是必然选择,提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给予项目支持,资金支持,在园区内进行红枣喷灌、滴灌等水利设施配套建设。同时给予技术指导,逐步引导广大枣农接受、掌握新技术,享受现代化农业带来的高效益回报,最终实现红枣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二)高质量推进品牌战略实施。一是优化品种。依托省果树所红枣资源,加强与科研院所对接,加强新品种引进、示范与推广,建设“多品种、多层次”的产品供应体系,打造特色“百枣园”。二是优化品质。针对市场需求,引进新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提升市场产品占有率,在枣夹核桃、冻干脱水果蔬脆片、枣饮料等产品的基础上,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发展枣木乐器、枣木雕刻等枣工艺品加工,满足人们对提升枣产品附加值的市场需求。三是优化品牌。在深化“太谷壶瓶枣”区域公共品牌基础上,完善乡域公共品牌“兴谷壶瓶枣”创建,并制定统一行业标准。同时,着眼红枣发展全程,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加强追溯成果运用,推出贴有追溯码的农产品,加强区域公共品牌的打造与升级。
(三)高要求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依托万亩枣园的区位优势,按照全产一体化发展思路,打造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做实三产融合发展文章,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企业家、技能人才等回乡投身乡村振兴;打好“乡贤牌”,鼓励引导乡贤参与农文旅融合发展,鼓励有条件、有意愿的村民兴办农家乐、改建民宿区,提高各农家乐、民宿区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共享旅游发展红利。同时,创新投融资机制,多元化拓展资金来源,鼓励民间资本注入,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农文旅资金投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