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正东
水磨坡离城区23.5公里,是阳邑乡杨村的一个自然村,也是太谷东南方向的最后一个村落,过了水磨坡就属于榆社地界了。去水磨坡可走319省道,经阳邑、庞庄水库、窑子头、杨庄,看到一块用红色篆书刻写着“水磨坡”三个字的黄色山石时,就算到了水磨坡村了。
水磨坡是乌马河东西源头合流的地方。乌马河作为太谷的母亲河,也是太谷境内的第一大河,在郦道元的《水经注》里就有对它的记载,不过那时还不叫乌马河,而叫蒋溪或叫蒋谷水。乌马河是黄河支流汾河的重要支流之一,它的上游又分为东、西两源,而以西源为正源,它出自太谷与祁县交界的上下黑峰、通天沟一带。东源则出自榆社境内的黄花岭(古称轩车岭),即白壁沟支流。西源由西南向东北流,东源由东南向西北流,两源像大写的“V”字,在流到水磨坡隘口时,终于合二为一了,乌马河也由以前的曲曲折折、浅浅窄窄变得颇有些气势了。
水磨坡因地处乌马河上游河畔,据说曾有过五盘水磨,且村落又处在向阳坡上,因而把村名定为“水磨坡”。不过以今天看来,五盘水磨踪迹皆无,而村落也从向阳山坡上搬到了公路一旁,紧紧靠着乌马河,我倒觉得村名应该是因为此处水流平缓,水从巨大的岩石之上流过时,就像水是在岩石做的巨大砚台上慢慢磨墨才得名的吧。
水磨坡村庄不大,现在仅剩几户姓尹、姓杨的人家。在一排土砖石板房中,一幢二层小楼瓷砖贴面,显得鹤立鸡群。一块不大的土地,竟被小楼的主人打理得多姿多彩,小院里栽种了一些观赏植物:美人蕉开得正艳,像农妇丰收后露出的笑脸;矮状的凤仙花,粉色的瓣,挤挤挨挨的花,像急着去赶集的山里娃;也有夏日的菊,开着五颜六色的花朵,像新媳妇头上的饰品,喜气洋洋……还有木质的古朴凉亭,跷脚处的妩媚灯笼,如若此时坐在晃悠的秋千之上,便有了风舞衣飘,清凉舒适的惬意,有了“绿杨楼外出秋千”的意趣。
这幢二层小楼的主人是尹家三兄弟尹建武、尹建文、尹建星,老大尹建武在太原搞装潢,老二在太原高校教书,老三在太谷打短工。尹建武在太原搞装潢挣了些钱,决定回家乡开办“农家乐”。在太原做工的日子,尹建武的眼界变宽了,他看到了城市居民对青山绿水的需求,他们希望利用节假日休闲出行,这样才能够回归自然,放松心情。尹建武觉得自己的家乡水磨坡的山山水水就非常符合休闲度假的需求,如果自己在水磨坡办起“农家乐”,一定会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他的想法得到了兄弟们的支持,老三尹建星更是把精力全放在了“农家乐”上。他们利用水磨坡的地理优势,进行了合理的规划,在乌马河上筑起了矮堤坝,把河水截出一小段,建成了池塘,形成水上乐园,在河沿岸盖起了农家窑洞,红砖门脸的窑洞,冬暖夏凉。窑洞内,白色的墙、平展的炕,20度左右的室温,像精心调制的恒温空调。如果能在窑洞小住一晚,想必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夏日,枕着流动的水,看月华似练或繁星满天,静听蛐蛐的鸣叫和流水滋润心田的声音,一切是那样的静谧和安详,时空仿佛只为你一个人而存在,一切的烦恼、焦虑都被这静静的流水冲刷得干干净净,而酷热更是早早地销声匿迹,所谓“心静自然凉”说的就是这种感觉吧。
窑洞的顶端是一片建了几个凉亭的菜园,翠绿绿的生菜,油绿绿的芹菜,随吃随采,绝对新鲜。古旧的石碾,沧桑的石磨,被主人放在最显眼的地方,时光会随着这些石器而被带到农耕时代……
沿着乌马河的河槽,走到水磨坡的村外,风景会美得让你心生眷恋。
流入乌马河的水,不知疲倦,哗哗而淌。河中滚落的巨石,撞击着水花,飞珠溅玉,清脆响亮。“年迈”的岩石上,布满苍绿的青苔,藏着老旧时光,凉意深邃,而有些临河的岩石则干净如洗。弯腰戏水,水波潋滟,顺势而坐,看熠熠生辉的水面,有点水的蜻蜓倏忽而过,给水面留下一个个内切的圆圈,展翅的水鸟轻拂水面,给水面荡起层层涟漪。仰头看天,六月的阳光本该是热辣辣的,但此时却没了感觉,山挂住了光线,水稀释了热量,绿安抚了烦躁。蓝色的天空,似晶莹的玉,透彻干净,白色的云朵像魔术师般在蔚蓝的天空肆意变换着形象。
河边树木如盖,绿荫依依,欢快的鸟儿在树枝间跳跃,清脆的鸣叫,娓娓动听,更有“知了—知了—”的叫声,激越空灵,传送出“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的意境。清朗的空气,单纯洁净,带着大山的质朴,积攒泥土的气息,没有了世俗的烦扰,没有了繁冗的喧嚣,只有置身天然氧吧,放松身心,凉意清爽的陶醉。
在水磨坡最惬意的是吃这里的农家饭。一到中午,“农家乐”的主人就会在高处吆喝,饭菜的香味,已在空气中飘荡。游客们起身登上院前的平台:凉亭内,粗粝的石桌,上置玻璃旋转桌面,摆放着小碗大盘,清炖土鸡、韭菜炒笨鸡蛋、凉拌野菜、南瓜小米饭、辣炒土豆丝……满满一桌,纯天然,无污染,品味“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生活,值得。何况,透过竹帘掩映的亭,看山色葱郁,听水流潺潺,沐丝丝凉风,呼吸着水磨坡纯净的空气,享受着水磨坡清凉的夏日,醉心在了大山深处的“世外桃源”!
吃完饭,临行还可以购买一些农产品,小米、黑豆、软米、糕面、玉米面、高粱面,这些小杂粮在种植时都没有使用过化学农药、没有施用过化肥,绝对绿色环保。笨鸡蛋则是散养的鸡下的蛋,这些鸡不吃任何饲料,所以从各地来的游客都比较喜欢这里的笨鸡蛋。以前,游客可以直接到这里的鸡舍里捡新下的鸡蛋来买,不过,现在由于保护乌马河的清洁,不让在河边养鸡了,这些笨鸡蛋则来自其他的散养鸡的山村。
乌马河
除了寻凉而来的游人,还有寻美而来的文人们。田冬青是本乡走出的女诗人,2016年在全国“书香三八征文”活动中,曾获得过一等奖。她对水磨坡的美有着独特的感受,她用她的诗行来赞美水磨坡,我们不妨听听这些诗章:
吊桥
就这样
吊在两棵树之间
颤巍巍地丈量
它们的距离
晃着晃着
一个趔趄
不小心踩疼了
童年的影子
走下来
用脚步测量一下
原来,从童年到中年
是三十步的坎坎坷坷
小木屋静静等候有缘人
或许只有此间木屋
再加上一张木床
才配得上此山此水
用整条乌马河做它的衣带
还嫌不够
还要加上
一草一木
像一颗忐忑的心悬在空中
凭借着大树的根基
才有了脚踏实地的感觉
门一直是敞开着的
一缕清风就站在门口
等候有缘人
共度良宵
水磨坡
水是乌马河的源头
成为心尖尖上的那一部分
仿佛永不枯竭的故乡
磨是说不出年代
磨了数辈人生活的石磨
还在村头
静静地享受阳光
坡是父老乡亲几代人
走出来的一条条路
从小山村一直逶迤而去
一桥、一舟、一屋
有水、有磨、有坡
这幅画里
我是走不进去的过客
小野花
一丛又一丛的小野花
牵绊住我的脚步
它们从小就长在路旁
几十年了
还是旧时模样
天空昏暗
袭来的花香也暗淡下来
我紧紧盯着这群野花
仿佛看着我的前世与来生
这么多年
我从来没有
打听过它们的名字
好像我们卑微的姓名
从来不被别人关注
史宗华也是本乡阳邑村走出的文人,她的散文细腻温婉,她写的《清凉水磨坡》把水磨坡的美书写得淋漓尽致。
我们不妨看看她写的去水磨坡的一路心情:
出县城,往东,沿太邢线,顺渐趋陡转,地势增高的柏油路前行。一面临沟,一面傍山,正好错车而宽的公路,蜿蜒,逶迤,如顽劣的儿时,抖动在手中的绳。
幽深的路,将六月的山,写满郁郁葱葱的绿,眼神在绿色的涂抹中舒缓,“泉眼无声惜细流”的水,从红褐色的山体渗出,洇漫路面,聚集成水坑,汽车碾压溅起的水花,和着山涧流淌的河水,叮叮当当,唰啦唰啦。
幽深的路,为六月的阳,穿上朦朦胧胧的裳,身体在稀释的光线中舒畅。“树叶照水爱晴柔”的光,照在河里高大的树冠上,枝繁茂密的叶,过滤后的阳,在欢快的河面,洒下碎银似的亮,闪闪烁烁,清清爽爽。逆向而流的水,一路相随,车在这样的路上行走,荡漾不起热气,人坐在绿水青山的车里,汗水销声匿迹。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独特的水磨坡,只是他们站的角度不同,不过欣赏的主体是一致的,那就是水磨坡的幽静,水磨坡的清凉,水磨坡的烟火气……